澳門自回歸以來,人口由41.86萬人發展成為現在的67.2萬人,短短二十年間增長了近26萬人,面對人口大量的增加,除了一般民生問題需要解決,但教育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而負責領導和管理澳門義務教育以及青少年相關問題,並提供教育與青年範疇的資源和政策的政府部門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教育暨青年局。
據說澳門早期的教育分為兩個流派,源自耶穌會的西式天主教教育及中式啟蒙教育。後來澳葡政府受法國公立教育影響,開始設立公立中學。華人亦於十九世紀末期開始開辦近代化學校。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澳門現時有超過77所院校。
在澳門,2006年《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頒佈實施後,非高等教育分為正規教育和持續教育兩種類型。正規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特殊教育;持續教育則包括家庭教育、回歸教育、社區教育、職業培訓以及其他教育活動。職業技術教育只在高中階段開設,可同時在正規教育和回歸教育中實施。澳門的學校系統由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組成,並由公立學校和接受資助、提供免費教育的私立學校組成免費教育學校系統。
據教青局統計,2018/2019 學年,非高等教育的學生總數為79,450 人,其中接受正規教育的學生為 77,999 人, 包括幼兒教育18,626 人(23.4%);小學教育 32,530 人(40.9%);中學教育 26,022 人(32.8%),職業技術教育833 人(1.1%)及特殊教育821 人(1.0%)。而回歸教育學生人數為1,451 人,包括小學教育80 人(0.1%);中學教育1,371 人(1.7%),職業技術教育341 人(0.4%)。
目前,教青局設有教育發展基金、義務教育、免費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學習、開放校園設施計劃、課程改革與發展、教學人員專業發展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澳門是大中華區第一個提供15 年免費教育的地區。自2007/2008 學年起,拓展至整個正規教育內的15 個年級,包括3年幼兒教育、6年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以及3年高中教育。
當局對於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按學年發放「學費援助」、「學習用品津貼」、「膳食津貼」及「書簿津貼」,2018/2019年度的幼兒及小學生「學習用品津貼」為2,500元,中學生3,250元,每名學生的「膳食津貼」 3,800元;此外,在廣東省就讀非高等教育的澳門學生亦提供學費津貼,而就讀大專和研究生課程的本澳學生的學習用品津貼為3,300元。
此外,為配合澳門經濟產業適度多元發展及營造學習型社會,特區政府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具體由教青局負責與執行,同時聯同文化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澳門成人教育協會、澳門持續教育協會主辦「2018 全民終身學習活動週」,組織的活動接近120 項。截止2018 年,「終身學習獎勵計劃」提供30,000 多項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超過32 萬個學額;參與的聯網機構共491 間,整項計劃累積參加人數達4,10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