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剛過,大地回春,我們也即將迎來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所以驚蟄又稱為「啟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
在驚蟄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當太陽到達黃經345°時,即到了「驚蟄」,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古代又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在民間到了驚蟄有「吃梨」的習俗。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逐漸有了積蓄後,便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渠濟的後代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在驚蟄日吃梨也意味著「努力榮祖」。
當然,在粵港澳地區,比驚蟄更著名的便是「打小人」,但其實在驚蟄「打小人」是「祭白虎」習俗的延伸。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另有一說法,指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春雷陣陣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其實打小人在全年都可進行,但在驚蟄那天打小人則特別多。據說「打小人」要在殺氣大的三叉路口最靈驗,而香港灣仔鵝頸橋就位在路面呈現三叉狀地帶,因此每年「驚蟄」橋底下便會出現善男信女聚集「打小人」。久而久之,鵝頸橋便成為了打小人的熱門聖地。